秘鲁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国人太会赚钱了多年前,全球三分之一的财 [复制链接]

1#

历史是什么: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,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。——雨果(法)

文章分类

历史奇闻

文章字数

字,阅读约4分钟

自古以来,“*白之物”最受中国人喜爱,“*”指金,“白”指银。金银不仅是中国古代使用最广泛的货币,也是几百年前世界各国通用的货币。

马可·波罗到达中国大陆后,由衷赞叹:“中国物产丰富,到处都是真金白银。”这样的描述让无数西方人心向往之。但是,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些问题。即使在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,金银也是稀缺的。马可波罗为什么说“中国到处都是金银”?。

银比*金更有活性。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约为金的15倍,但它很少作为单质存在,因此它的发现要晚于金。在古代,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开采白银。因为当时人们获得的白银数量很少,其价值比*金还贵。我们要知道,白银从发现到提炼都不容易。它至少要经过五个复杂的步骤:。

第一步是研磨。先将从矿山取出的矿石投入流水中,利用天然水的冲击力将大块矿石打碎,收集散落的小块矿石,再用石磨碾成粉末。一些细矿石随水流流入河流,被冲刷到岸边。有人专门捡拾散落在岸边的粉矿牟利。所以古人说是“淘金”。

第二步是淘洗。粉碎后的粉末在水中淘洗,筛除非矿石部分,将其除去,留下金银含量较高的粉末。

第三步是烧结,将细粉与大米等黏稠物质混合,放在炭堆中烧结,形成酥脆的矿球。

熔炼的第四步涉及化学置换过程。最后形成含有金和银的铅块。

最后一步是提纯,利用草木灰和自然界的氧气,将铅团中的铅除去,只剩下纯净的金银。

可见,无论哪道工序都不简单,而且,中国的矿产资源一直很少,其中产出的白银肯定不足以供应泱泱大国的货币兑换需求。

那么,中国古代的银币从何而来?

白银在中国古代的民生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特别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,“一鞭法”出现,白银被推倒了风口浪尖。即使到了明末,国库仍以白银为主,曾经流行的铜钱可有可无。铜钱在国库中所占的比例仅为白银的千分之一。

不仅在国库中,白银还渗透到明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在明末一位欧洲传教士的记载中,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细节:明末,中国人在购买商品时,总是随身带着一把小剪刀。他们根据货物的价格,将一整块银子按比例切成大小不一的银子,再用小刻度计算出银子的重量,从而得出银子的价值。

人们做这件事很熟练。有时,他们甚至可以一次砍掉一块块相应价值的银子,无需计算。不仅是做生意的成年人,就连一些孩子也会测量白银的重量和价值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随身带了一个小容器,里面装着一些蜡块。容器的作用是收集切割下来的银屑,当他们积累到一定量时,他们加热蜡块使其熔化,从而得到一个新的银块。

事实上,在明朝以前,白银并不是法定货币。然而,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,他们发现海洋之外还有其他国家。这样,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。由于各国货币不同,大家共同选择了各地区稀缺的白银作为全球贸易的润滑剂。

15世纪期间,欧洲的白银产量非常大。16世纪初,日本的开采量也急剧增加。16世纪40年代,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。之后,野心勃勃的西班牙人分别在墨西哥和秘鲁开采了大量银矿。于是,16世纪七十年代以后,白银开始通过国际贸易大量流入中国。

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。无论是丝绸还是陶瓷,都通过太平洋航线吸引了大洋彼岸的欧洲国家。第一艘装载白银的货轮是西班牙货轮,用来交换中国的丝绸和瓷器。后来,中国进一步扩大了贸易物资,不仅有丝绸和瓷器,还有水果,家具和手工艺品。

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白银通过帆船来到中国,换取了一批又一批的物资。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,白银就这样积聚在中国。一位西班牙商人曾说:白银在世界各地漂流,直到来到中国,在那里生根发芽。

其实,这句话可以解释为:“对于当时最大的经济体来说,中国越来越需要国际货币流通和贸易。中国人拿到白银后,不会让它流出国门,而是把它变成房地产或储蓄。”在我国清代,12两白银折合今天约-元人民币,还是很客的数额。

可以说,16世纪世界开始进入全球化之后,各国的沟通渠道是海洋,沟通媒介是白银。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国,需要大量的白银来支撑。结果,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,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流入中国。

直到鸦片战争后,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,中国古代独立的海外贸易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海外贸易。

参考资料:

“《白银发展史》,《中国古代海外贸易》”

这里是《君与祁月同名》,青山不改,绿水长流,咱们后会有期。

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,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。——乔治·屈维廉(英)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