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rczy/这两天有闲暇,在网上浏览各种帖子和话题,只要一提到海关的问题,总有赫德就出来了,今天聊一下全面的大清海关和海关税收。
壹、康熙开禁
康熙十九年(年),三藩之一平南王尚之信(尚可喜的长子)的势力被铲除,广东地区再次被纳入清廷中央的管理。恢复了自唐代以来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断断续续的市舶司,重新开海贸易。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(年)清圣祖再次下诏,撤销福建、广东两省的市舶司,创建海关,管理对外贸易。二十四年(年)三藩的所有地区全部彻底平定,台湾也收复了(具体详情请阅读《大清对于中国的贡献》一文),从此清朝统一了中国本部地区。于是康熙帝不但决心解决黑龙江一代的中俄问题,并且想在沿海通商制度上开辟一个新局面:再次下明诏;撤销全部市舶司,再加设江苏、浙江两省海关。准许国人大规模下海贸易,但这些圣旨并没有明确说明外国人和外国商船可以自由进入江、浙、闽、粤四省贸易;还好也没有反对他们的到来。
吴奇隆饰演的康熙
在圣旨下达的同时,户部也颁布了海关税则,其中各种货物的海关平均税率约为3.9%,这个税率比多年后的《南京条约》协定关税税率“值百抽五”也就是5%还要低廉。并且防止各海关官员作弊的法令也比较森严。清廷规定广东海关由内务府管理和监督(皇商),福建海关由福州将军管理和监督(将军商),浙江海关和江苏海关各由两省的巡抚管理和监督(总督商、巡抚商)。这就很明显了,中国自17世纪起,就有了法定的、公开的海关管理和监督规定。
那时候世界各国都来与大清这个广大的市场进行平等贸易,那时候的主要国家有双鹰国(奥地利)、单鹰国(普鲁士)、黄旗国(丹麦)、红毛番(荷兰)、英吉利、法兰西、比利时、大吕宋(西班牙)、佛郎机国(葡萄牙)、大西洋国(意大利)、秘鲁、巴西、日本国、暹罗(泰国)还有后来的花旗国(美国)等等。各国商船在广州、宁波、厦门、福州、苏州等地停泊,数量日胜一日。
贰、乾隆闭关
这种贸易制度和发展经历了康熙时期、雍正时期,一直到了乾隆二十二年(年),乾隆皇帝南巡,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,旌旗蔽日,引起了警觉。前面几篇文章我们说过,满清统治者对于统治3亿汉人,内心深处是非常自卑和害怕的;又加上当时西北、新疆等地正在大规模用兵,朝廷对于南方的管理更加宽松;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:当时四省海关对外贸易,仅广东一处就占到贸易额的80%,而广东海关的管理者为内务府,内务府掌管宫廷开支和皇帝个人的內帑,也就是皇家的私人钱袋子。所以广东的官员、财团和内务府集体在北京进行活动和游说。乾隆南巡归来后下诏关闭闽、江、浙三省的海关,仅保留广东一省,进行对外贸易。所有外商贸易必须到广州粤海关处进行。
好游玩的乾隆皇帝
叁、十三行的崛起
外商到了广州后,发现清朝的通关手续机器繁琐,政府办事效率也极其低下;于是为了方便与海关政府进行交涉,各国渐渐在广州建立商馆,商馆前面设置旗杆,升上代表各自国家的旗帜;后来商馆逐渐扩大,又形成了供各国商人居住的街区这些各国商馆的管理者被称为“大班”;广东海关这边的管理人才和翻译人才也比较缺乏,经商环境也有待完善。于是招募大的代理商进行具体对外事宜,这些代理商代表海关向外商收税,然后交给粤海关。后来这些代理商的生意越来越大,代理商人数也渐渐固定,纷纷建立自己的商行。这些外国商馆和华人商行,统称为十三行,所以十三行既是地理单位,又是商业、制造单位,还兼职一点行政单位。这些商行主要有:
1.伍秉鉴怡和行,商名浩官,
2.卢继光的广利行,商名茂官,
3.番绍光的同孚行,商名正官,
4.谢有仁的东兴行,商名鳌官,
5.梁亟禧的天宝行,商名经官,
6.严启昌的兴泰行,商名孙青,
7潘文涛的中和行,商名明官,
8.马佐良的顺泰行,商名秀官,
9.潘文海仁和行,商名海官,
10.吴天垣的同顺行,商名爽官
11.易元昌的学泰行,商名昆官,
12.罗福泰的东昌行,商名林官,
13.容有光的安昌行,商名达官
这些行商的数目并不是固定的,最少的时候有4家,最多的时候有22家。因为这些代理商经营有道,所以赚钱后又向政府“捐献”来得到清政府的官员编制,俗称的买官,例如十三行的行首潘振承,原名潘氣,又叫潘启官。同时十三行不但贸易瓷器、丝绸、茶叶、香料,甚至还加工制造外商要求的西洋画;也向国外采购清朝的皇家用品和官员奢侈品,可以想想这种贸易量之大,商品种类之多,各方需求之茂盛,市场之繁华。
、
广州十三行
十三行形成后,粤海关的税收很准时,而且行政效率很高效,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(年),陆续颁布外国人在华注意事项,于是管理广州外国人的责任也落在了十三行的身上,这些规定挺搞笑的,我摘录了几条:
(1)外国女人不准来广州;
(2)外国人不许坐轿、不许买中国书、不许学习汉语
(3)每个月只许进城3次,每次不超过10个人,并且有十三行的中国人员随时跟从。
(4)商船卸完货赶紧走,不许在广州逗留
可见满清统治者对于洋人的防范更是发自于内心的,而内心的惶恐和不安也是由衷的。
四、大清的实际海关关税
康熙皇帝和户部规定了开关以来的各种海关的税率和准则,但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大清的海关税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,这些海关税分为(一)船钞和(二)货税
(一)船钞又分为(1)(真正的)船钞和(2)官礼;(真正的)船钞:大船两,中船两,小船两;这些钱是国家规定的。
“官礼”就比较有趣了,各船无论大小,一律交两,这些钱是归海关官员们的。
下面说说(二)货税,货税也分为(1)正税和(2)陋规.正税就是户部规定的3.9%,归中央财政;
“陋规”为总货价的6%,当然这些陋规收入也是归海关官员个人们的。雍正时期,整肃吏治,然后船钞中的“官礼”就归了国家财政了;官员们的收入减少怎么办?羊毛出在羊身上,就在货税里再加一项,(3)“缴送”这些缴送更狠,大约相当于总货价的10%,当然“缴送”是流到了官员们的个人腰包里。
那么我们以两的大船计算,华人或者洋人需要缴纳的总税款为(船钞)+(官礼)+(正税)+(陋规)+(缴送)=两税率为51.4%
全部这么计算并不科学,因为还有小船的船钞比较少,运的货物少,货物总价也就比较低,但查遍各种文献资料,我们得出结论为海关税率45%——55%之间。
近代的战争们
这还只是海关,海关只是货物到了口岸,流通到内地还有常关,就算华人代理商代理货物的出售,但以此为基础的运费、仓库储存费,还有常关税也会转移到洋商头上。太平天国、捻匪等农民起义爆发发后,清政府又加了各种各样的厘金。
怪不得“鸦片战争”一定会爆发,怪不得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掩饰自己的罪恶会把它称之为“通商战争”,怪不得会签订协定关税,怪不得会要求增加通商口岸。垄断的利润实在是可观。这些所谓的税收,一半流入了地方官员的腰包,三成多流入了皇室的内务府,只有一成多一点,上交国库。直到乾隆五十九年(年)海关国库收入才只有可怜巴巴的万两。一直到洋务运动中赫德的加入与改良,国库海关收入才呈现指数级的增长。占到了晚晴财政总收入的1/4——1/3份额的多万两(虽然赫德四十多年的非法收入为多万两)。
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这句话放在文章的最后,再合适不过了。
参考资料
百度百科
百度图片
戴建兵《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》
陈锋《中国财政通史》
宋鸿兵《货币战争》
申学锋《转型中的清代财政》